第三百二十四章 小米的东南亚战略-《千禧年半导体生存指南》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小米在2005年新芯推出燕雀和鸿鹄系芯片后,作为新芯旗下的子公司,率先掀起了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战争。

    在小米以前,早有Matrix、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等一众海外品牌的智能手机出现在华国消费市场。

    但是这些产品动辄五千元起的售价加上华国3G网络尚未铺设完全,人们对智能手机缺乏感性认识,导致即便是海外最流行的智能手机Mphone2在华国依然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

    这就好比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们苹果的持有率远不及红米,红米才是让他们接触到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启蒙产品。

    后世小米为什么被誉为年轻人第一次的**,从第一部智能手机到第一次被股市割韭菜,再到第一部电车,小米主打的就是一个没有门槛。

    小米在港股上市的时候中签率都是百分之百,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散户IPO。

    小米上市后一路下跌,最低跌幅接近腰斩,横盘时间长达两年。

    当然这也是雷总的一片苦心,让年轻人第一次被股市割韭菜,在被小米割之后能不再碰股市,港股和A股都不是好东西。

    现在的小米没有上市,由于极致性价比,让它在广大消费者群体中有着极好的口碑。

    在去年小米智能手机发布后,小米智能手机、小米电脑加上自行车更是被誉为大学三件套。

    小米在顺利席卷华国后,第一年的产能主要满足国内市场,同时在推进东南亚战略。

    在当下,华国企业海外扩张第一目标就是和华国文化更加趋同的东南亚地区。

    华国互联网企业的出海目标是东南亚,手机企业的第一出海目标是东南亚,小米做出了和大家一样的选择。

    很简单,因为距离最近,距离不仅仅是产品组装的距离,同时也是管理距离。

    华国企业跑到欧洲或者南美去,几乎是要针对当地市场完全重构一套管理架构,但是东南亚不用。

    唯一要适配的是劳动fa,国外的工会可不会像华国工会那样温情脉脉,完全无视各种侵犯劳动者的管理行为。

    哪怕是和华国走相同道路的南越,工会同样无比强势,并没有沦为发福利的职能部门。

    华国在短短三十年时间迅速崛起,这和华国人为了追求物质生活和美好未来出让了大量权益脱离不了关系,华国制造业在这三十年的崛起同样和广大劳动者的血汗脱离不了关系。

    回到小米上来,小米凭借着性价比策略,在东南亚如入无人之境,两千rmb起的定价在狮城、吉隆坡、胡志明、曼谷这些东南亚的一线城市有着大量受众。

    东南亚在当下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因为历史原因和国际分工导致他们缺乏强势产业,更多的GDP还是靠卖自然资源。

    像印尼,严重依靠天然橡胶、煤炭、棕榈油和锡矿石的出口,泰国也差不多。

    这些地方说有钱谈不上,但消费意愿远比华国人强烈。

    华国人天然的危机感和储蓄意识让他们不太可能赚五千,把这些钱全部掏出来消费。

    但是东南亚的消费群体,他们赚两千,是真能拿两千出来消费。

    小米的定价几乎正好踩着了东南亚一线城市消费人群的接受门槛。

    加上有周新的光环效应,小米在东南亚扩张速度非常快。

    “Newman知道吗?这是Newman创办的手机品牌,你只需要花2000rmb就能享受到和六千元Mphone2相同的体验。”

    (这里没有去做换算,因为涉及到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就统一用rmb作为货币单位)

    小米在东南亚地区采取的是开放加盟的策略,加盟商们为了把货卖出去,自然会采取夸张的宣传方式。

    小米东南亚线下门店的店员们直接拿小米和Mphone2做对比,再用同样是周新创办的企业作为最后的总结,让消费者认为小米是Mphone的平替。

    花三分之一的价格就能享受到Mphone2百分之八十的体验。

    这听上去略显夸张,实际上小米作为2005年的产品,而Mphone2作为2003年的产品,百分之八十并不算过分。

    让余大嘴自己来东南亚吹,他能吹成百分之百的体验。加盟商们还是保守了。

    看到小米在东南亚迅速扩张,2006年短短一年时间开出了超过两百家线下门店,销量破五十万,这让很多友商们坐不住了。

    原本在东南亚是直营的开始开放加盟,TCL原本一直坚持直营战略,只在东南亚的一线城市开门店,现在也开始开放加盟。

    海外品牌像三星、诺基亚、LG这些,原本他们在东南亚就深耕多年,之前的策略是靠经销商铺货。

    一家线下门店可能卖很多个品牌的手机,类似苏宁、国美那种模式,海外品牌之前走的是这种路线。

    现在看到小米开放专门门店的形式如此成功,他们也开始尝试。
    第(1/3)页